|
|
|
|
 |
|
老谢匆匆地走了。从病发到逝去,没说一句话,没留下一个字,但却给我留下了无法言表的内心伤痛。 老谢是南街高中原后勤部谢发岭主任,他长我十几岁,工作上我们虽然分工不同,但感情上一直把对方看成自己的亲兄弟,他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长兄。2001年8月高中新校园落成,老谢从幼儿园调入我校任后勤主任,我们在一起摸爬滚打了8年多,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一种相知、互敬的信任和默契。
老谢为人热心、平和而内敛。刚调入高中时,老谢有一个心结,他说自己学历低,文化水平也不高,与一群知识分子打交道,怕工作做得不称人心。我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知识分子是最讲情、最论理的一个社会群体,只要咱有真心,师生就会尊重咱。老谢后来的工作实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老谢很家常。同他一接触,就会被他慈祥的笑容所感动,使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他的笑容中时常散发出一种淡泊、宁静的力量,让人深感温暖与安定。在他的观念里,做事要热情、尽心,而为人却应低调、淡然。学校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而老谢的工资只有刚参加工作新教师的四分之一,但他工作从未讲过价钱,再苦再累,从无怨言。他每天都是提前到岗,晚上直到学生熄灯才回家,节假日、星期天几乎没有休息过,尽管这样,他也从未向学校提出过一次节假日补助的要求。后勤工作面广线长,要与全校近2000名师生员工的吃喝住学打交道,是最容易受到诟病的岗位,但提及老谢,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赞不绝口,都说谢主任善解人意,善于协调,干活泼辣,责任心强,是位不可多得的后勤主任。
学校临街的教师住宅楼是一幢老楼,室内条件相对简陋,且生活设施老化严重。因为工作的需要,每年都会有新教师入住此楼。为了让新教师生活更加舒心,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的关怀,老谢总会在新教师入住之前,挨家挨户地检查。抽油烟机脏了,他拆下来亲自擦洗;电视机有故障了,他用三轮车带到房管处维修;空调制冷效果不好,他查管道、修风机,千方百计使新老师无后顾无忧,可以安心工作。逢年过节,村里都要给教职工分发福利品,按理说,老谢完全可以通知一下让老师们自己去福利处领取。可为了节省老师的时间,让他们专心工作,他总是不辞辛劳,统一领取,再逐一包装好分给老师们。寒假,有些外地老师回家早,他就提前和福利处联系,尽早去领。他说,他要让村党委给教师的温暖,伴随老师一起回家。
老谢是个顽强的人。在老谢那儿似乎没有困难,只有与困难作斗争的不懈斗志。记得2007年寒冬的一天,学生厕所化粪池堵塞,厕所内污水横流。得知情况后,老谢立刻带领后勤人员冒着严寒挖开化粪池下水口,又用软管把水引到化粪池,一边疏通,一边往化粪池里打水。疏通后,他已是满身污水满身泥,但他却全然不顾这些,又把水管扯进厕所冲刷,直到把厕所清理干净。中间我对他说:“谢主任,休息会儿再干吧!”他却说:“看着这么多学生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儿,说啥也得在天黑前整好。”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火热的心肠,干起活来,花甲人顶得上一个棒小伙儿。
我校教师的办公条件在县里是最好的,而老谢自己的办公室却十分简朴。他坐的那把椅子是当时学校装备实验室时,厂家免费配送的,如今那一批椅子全用坏了,只有老谢那把椅子修了坐、坐了修,一个椅子腿也已倾斜了,但就是这把椅子,陪了老谢8年多时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一直做好事。8年多来,老谢对学校的呼唤、对教师的需求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热情。对工作,他风雨无阻;对师生,他有求必应,他曾经做过的事情、付出的努力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长在了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生命里,使我们在回望过往岁月里的每一个时刻,都无法忘记他对南街高中的赤子深情。如此情谊,凝结在我心里,却只能道一句:老谢,走好! |
|
|
|
|
|
|
|
|
作者:南街高中 郭富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