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村要闻
南街村报
社会各界看南街村
领导视察
南街村人自己编的书
联系我们
网站留言
 相关文章
·旅游公司 新年开门红
·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张鹤田中将到
·村党委授予桂二伟“见义勇为好
·央视播出班长等“中国十大名村
·农村支部:有效举措保成效
·全村各单位:学英雄提素质 讲
南街村报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南街村 > 南街村报 > > 2010年 > 第655期
毛泽东的“工业化情结”
更新时间:2010/4/4 8:56:40  |   阅读:2008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目录:2010年第655期文化生活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目睹并感受了旧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满目疮痍的惨状和屈辱,因此,同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一样,决心励精图治、救国救民,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就成为毛泽东由来已久的心愿。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又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方面为“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另一方面他也深知,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要真正实现工业化,必然任重而道远。他指出:“中华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而我们已做了的工作,还只是向这个方向刚刚开步走。”

   1953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内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此,毛泽东提出“准备以20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同年6月,他对国家工业化作了这样的表述:“什么叫国家基本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少要达到51%,或者达到60%吧!按照苏联的经验,工业的比重要达到70%才算工业化,我们现在还差42%。我国的工业化、工业比重也要达到70%。”

   1956年8月,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激动地讲了一番话。他说,对新中国来说,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

    毛泽东迫切希望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现状,是同他仍然担心会像旧中国“落后挨打”历史重演的忧虑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修改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稿时写道:“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这种不甘落后、谨防挨打、奋起直追的意识,不仅同他本人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认识相关联,也同当时党和人民的普遍愿望与迫切要求相一致。

    在希望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毛泽东已考虑到农业、轻工业等相关产业以及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还在建国初期,他就指出:“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一五”计划完成以后,毛泽东更加注重发展农业,强调:“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

   经过“大跃进”的教训,毛泽东对中国经济建设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1964年底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宣布“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两步走战略。这个目标和步骤,尽管今天看来有些缺陷,但它毕竟反映了党和毛泽东十几年的艰难探索和实践,凝聚了各族人民为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奋斗成果和经验。尤为可贵的是,当时在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成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就为后来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作者:baoshe    
红色南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