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在中国革命史上,延安以抗战圣地闻名于世。这主要是因为中共中央驻在这里,指挥着敌后战场波澜壮阔的游击战争,并且这里清正廉洁的政风也与大后方重庆的腐败形成鲜明的对照。于是,全国许多进步青年和文化人怀着投奔光明的仰慕之情,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汇聚到延安。一时间,并不算大的延安成了人文鼎盛之都,据说知识分子多达六七千人。这些人组成了各种文化、文艺团体,从事文艺创作活动。
当时汇集在延安的文化工作者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原来就生活在苏区,后来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另一种是从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奔赴延安的。由于经历不同,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各有特点,而又有彼此不合的因素在里面。
毛泽东作为一个思想家和革命领袖,深感文学和艺术是革命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照他的话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德)总司令的,一支是鲁(迅)总司令的。”
1942年5月30日,毛泽东就文艺与文艺工作者方面的问题发表演讲,他说:“你们从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就是外来干部。不要瞧不起本地干部,不要以为自己是洋包子,瞧不起土包子。”毛泽东引用柳宗元的《黔之驴》形象生动地说:“贵州没有驴子,有人运来了一匹驴到那里去。它到那里就是外来的洋包子。贵州的老虎个子不大,是本地的土包子。小老虎看见驴子那庞然大物的样子,很害怕。驴子叫了一声,小老虎吓坏了,就逃得远远的。后来久了一点,小老虎觉得驴子没什么了不起,就走近它,并且碰碰它。驴子大怒,用脚踢了小老虎一下。小老虎这才看出它就两下子,就说,原来你不过有这点本事!结果最后老虎就吃掉了这头驴子。”
1948年4月,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再作演讲。他说:“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作品好比饭菜一样,要既有营养,又有好的味道。中国人是最会做饭做菜吃的,做菜的时候适当地调配各种佐料,加上油盐酱醋各种佐料,经过巧妙的烹调,便产生一种美味,并且保持了营养成分。” 毛泽东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把文艺与大众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巧妙地结合起来,给大家以深刻的教育。 (摘自《毛泽东名言故事》)
|
|
|
|
|
|
作者:baosh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