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
人间正道
1949年,在中国大地上,一部曲折起伏、大气磅礴的史诗,顺理成章地走向了它的动人高潮。这年3月25日,导演这部史诗的毛泽东住进了北平西郊的香山,一个中西合璧的院子。因为院内有两股清泉从石缝里日夜流淌出来,人们把这里叫做“双清别墅”。 在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曾对人说:我们到北平是赶考来的,考不上退回来就不好了。千万不要学李自成。历史的教训如在眼前,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双清别墅,他指挥了直捣“黄龙”的渡江战役。国民党政府的“黄龙”就是南京。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到了南京,曾感慨地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三国时的东吴,随后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一共有六个朝代,都把都城建在了这里。它曾几度繁华又几度衰败。在这以后,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都把自己的政权中心建在了南京。南京,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凝聚着多少历史的真谛。 1949年4月的南京,又要见证一场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天翻地覆的社会巨变。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多华里的战线上,千帆竞发、万炮齐鸣,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了蒋介石惨淡经营的“长江天险”和“千里江防”,于23日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虽然不是“一片降幡出石头”,但当总统府屋顶上那杆青天白日旗在解放军官兵的欢呼声中被扯落下来的时候,倒也是“金陵王气黯然收”。 4月24日这天,毛泽东留下一张很有名的照片:他坐在双清别墅内廊下的木椅上,双腿并直,左手拿着一份印有特大字号“南京解放”的号外,低头注目凝看。他这个时候想些什么呢?他在发思古之幽情吗?当然不是。他抒发的是一曲改天换地的颂歌: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纪实言理,酣畅淋漓,犹如渡江战役本身,给人以势如破竹的感觉。毛泽东的感情、才气和思想也一气呵成、一泻千里。 诗人一反前人的怀古之思,高唱着“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来抒发自己对未来南京的美好憧憬和信心。因为南京获得了新生,这是人民的胜利,是历史的胜利。 诗人那视通千古的目光,决不会局限在一次战役的视野之中。在大胜大喜的日子里,他的思绪似乎更加冷峻。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息兵罢战的教训如在眼前,因此“宜将剩勇追穷寇”。在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面前,他的思绪也飞得更为深远。苍天如果有情的话,看尽人世的生生灭灭、盛盛衰衰,那么他早就衰老了。诗人要告诉人们的是,天地沧桑、世事更变,绝非冥冥天意所支配和主宰,靠的只是人间正道。什么是人间正道?人类社会在变革中实现进步的规律,这就是人间正道;新生的战胜腐朽的,先进的取代落后的,这就是人间正道;蒋家王朝的覆灭、南京的解放,就是天地沧桑、历史巨变中的人间正道。光昌流丽的诗句,好像壮丽的长河涌流,把一个旧时代卷走了,又把一个新时代推来了。 中国人,无论过了多少年,都会记得这个声音。那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崭新的名称,一个新生的国家,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为了这部作品的诞生,鸦片战争以来的仁人志士追寻了一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了二十八年,毛泽东倾注了半生心血。 新中国开国前夕,毛泽东从香山的双清别墅搬到了城里的中南海,住进了丰泽园。丰泽园后靠中海,面对碧波涟漪、岸柳依依的南海,西邻假山叠翠、溪流潺潺的静谷。一进丰泽园大门,是它的主体建筑,叫“颐年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常在这里开会。顺颐年堂往里走,东边的一个四合院叫菊香书屋,庭院里有老槐苍柏,常有鸟雀盘绕其间,发出啾啾啼鸣。这里早先是清朝皇宫藏书的地方,对毛泽东来说,住在这里再适合不过了。他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七年。 毛泽东的马背生涯彻底结束了,但历史变迁的人间正道仍然在拓展和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