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1935) ★豪言壮语 ★我是瞿秋白……不愿做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人爱自己的历史,等于鸟爱它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心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年青”。 ★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光荣的一生 被鲁迅称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瞿秋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瞿秋白:1899年1月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之家,少年时便有“才子”之称,古学功底深厚,能书善画,擅长篆刻。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以《晨报》特约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先后撰写多篇通讯,对苏俄的政治、经济、外交、工人组织、党的建设等作了系统阐述。 瞿秋白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20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23岁入党(1922年),24岁担任《新青年》主编(1923年),26岁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5年),28岁担任中共代理总书记,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1927年)。 1925年1月,瞿秋白在党的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参与领导“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后来,在党的五大、六大,他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会后,他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主持党中央工作。 1931年1月,瞿秋白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但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到了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在并肩战斗的日子里,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从1919年到1935年英勇就义的短短16年间,译介了几十部优秀作品,不少于200万字。他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逮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都被他严词拒绝。6月17日,蒋介石密令“着将瞿秋白就地处决”。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高唱《国际歌》、《红军歌》。走到中山公园长汀西门外的罗汉岭下,瞿秋白环视四周,群山环抱,绿草萋萋,他从容地对刽子手安静点头:“此地甚好。”尔后,他盘腿而坐,含笑饮弹,时年36岁。 敌人可以消灭一个革命者的肉体,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 (罗择/供稿 彩红/整理)
内容共 21页 | 当前在第 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